市场化科普工作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市场化科普工作规范的科普对象、科普内容、科普人员、科普宣传、科普场地设施、
科普工作流程、科普原则、监督与投诉。
本文件适用于市场化科普工作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4351 手提式灭火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41555 科普服务分类与代码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41555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科普 science popularization
采取公众易于理 、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
神的活动。
[来源:GB/T 22,3.1]
3.2 市场化 ketization
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
4 科普对象
全体公民。重点人群包括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
5 科普内容
5.1 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科学技术知识:公共安全、卫生健康、防灾减灾、节能环保、“双碳”目标、自然资源、生
态环境、禁毒、国防科工等科学技术领域,以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
识;
b) 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
价值取向;
c) 科学思想: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
或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
d) 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
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
模式。
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
5.2 内容原则
5.2.1 合法性
5.2.1.1 科普内容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符合伦理规范。
5.2.1.2 科普内容不应包含宣传、引导、推广
法规禁止的行为以及违禁的内容,不应含有宣扬封
建迷信、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以及淫秽、色情、暴力等违法信息。
5.2.2 科学性
5.2.2.1 科普内容应正确,没有事实、表述和评判上的错误,有可靠的科学依据(遵循循证原则)。
5.2.2.2 科普内容属于个人或新颖的观点应有同行专家或机构评议意见,或向公众说明是专家个人观
点或新发现。
5.2.3 适用性
5.2.3.1 科普应针对民众关注的市场热点问题。
5.2.3.2 科普信息
5.2.3.3 科普不
5.2.3.4 科普应把
言与文字应适合目标人群的文化水平与阅读能力。
族、性别、宗教、文化、年龄或种族等方面产生偏见的信息。
息转化成简单、明确、通俗的信息,使目标人群容易理解与接受。
5.3 内容审
在科
过程中,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信息进行审核。
6 科普人员
6.1 科普人员分类
科普人员可分为以下几类:
a) 专职科普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时间占其当年全部工作时间 60% 以上的人员;
b) 兼职科普人员:在非职业范围内从事科普工作,仅在某些科普活动中从事宣传、辅导、讲解
等工作的人员,或者工作时间不能满足科普专职人员要求的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
c) 科普志愿者:按照一定程序在科协、共青团等人民团体以及科普志愿者注册机构登记,不以
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参加科普服务活动的人员。
6.2 科普人员职业标准
6.2.1 基本要求
6.2.1.1 应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准确、全面地理解相关科学原理和知识。
6.2.1.2 应具备优秀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简洁、明了、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知识
阐述清楚。
6.2.1.3 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策划、组织和管理
科普活动和项目,包括科普展览、
科学探究实践、科普竞赛等科普活动。
6.2.1.4 应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精神,不断跟踪最新的科学进展和趋势,及时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库,
并尝试采用新的方式和方法推广科普知识。
6.2.1.5 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能认真履行自己 职责和义务,保证所创作的科普内容的
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积极推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6.2.2 岗位资格和技能要求
6.2.2.1 科普专职人员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从 科普讲解的工作人员普通话等级应在二级乙等及
以上。
6.2.2.2 相关职业人群应具备省级及以上行政主管部门或专业社会组织颁发的职业证书。
6.2.2.3 入职前应参加岗前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应为有资质和实力的合法社会团体。
6.2.2.4 应掌握科普活动相关的政策法规、专业学科体系、安全应急管理等基础知识。
6.2.3 专业能力要求
6.2.3.1 从事科学传播研究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提出有较大学术影响和应用价值的
研究项目,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解决科研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能
够撰写较高水平的研 报告或发表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
6.2.3.2 从事科
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传播制作水平,熟练掌握科学传播制作的方式
求和兴趣,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提升科普内
和流程,能够了解受
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6.2.3.3
学传播推广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科技传播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熟悉与本专业相关
能创新解决科技传播工作中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有一定的行业认可度。
的法律法
7 科普宣传
7.1 科普宣传活动基本原则
7.1.1 科学性
科普宣传活动应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首要任务,确保所传播的知识客观准确,在此基础之上要求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7.1.2 知识性
科普宣传活动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的,旨在造就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科普活动最重
要的价值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
7.1.3 教育性
科普宣传工作应与当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衔接,从机制、资源、方式等多方面着手。将
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科学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
观测研究等,促进两者深度融合;充分整合和利用科技场馆、基地、园区等社会资源,积极引导企业援
建科普基地/科学教育场所,为学校广泛实施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创新教育
方式,加强原创科普作品创作,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
7.1.4 趣味性
科普宣传活动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通过互动、问答、实验、游戏等
方式,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加深其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1.5 适用性
应实现科普宣传活动的精准化投放,提升科普活动的适用性,达到最佳的活动宣传效果。
7.1.6 创新性
科普宣传活动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采用新颖、独特、有趣的方式传达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探索科
普宣传新形式、新路径。
7.1.7 安全性
加强对科普活动的安全性管控,确保科普活动的安全性。
7.2 科普宣传活动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活动类型:
a) 科普作品( 品)研发:包括科普讲解、科普实验展演、科普微视频和科普作品创作等;
b) 科普交流领域、包括重点领域国际科普合作、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港澳台科普合作等跨
国界所开展的科普交流与合作;
c) 科普人才培养 包括各级各类单位所构建的科普人才培育体系、相关科普专业、科普学科体系等;
d)科普培训、科普论坛、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老科学家科普演
讲
e)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普进校园、科普服务基层主题活动、面向农村的科普活动、科技活动
周、全国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等;
f) 科普竞赛和比赛。
7.3 科普宣传活动场所
7.3.1 科技场馆类、公共场所类、教育科研类、生产设施类、企业科技传播类等五类科普基地应满足
以下要求:
a) 用于科普展教的场地面积应不少于 300 m
2,可供公众参观以及开展科普活动所需的特色科普
资源,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进行科普;
b) 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法人单位,或以法人单位为依托的内设(下属)机构。 有专门的科普
工作机构;
c) 每年向公众开放时间不少于 200 天,特定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时间应参照国家规定。并按照相
关部门指定渠道以及其他公开渠道向社会公布科普特色、开放时间、参观方式、收费情况、
参观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并为科普基地设立定制化讲解;
d) 重视科普工作,具备开展科普工作的制度保障,有科普工作年度计划,将科普工作纳入年度
工作目标考核及表彰奖励范围;
e) 结合本单位特色,开展各类专题科普活动,并根据科普基地主题和特色制定科普实践路线、
开设相关科普课程等,包括但不限于精品科普课程、专题科普展、各类科普讲座或者报告、
夏(冬)令营、科普亲子活动、专题实践活动等,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
大型科普活动,并不断加大优质科普教育资源的投入
f) 依托单位设有专项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年度财务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科普工作正
常运行;
g) 具备开展科普工作所需的专家学者及专 职队伍和科技志愿者队伍,并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工
作人员业务培训;
h) 能够积极参加各类大型科普活动,并结合基地实际组织特色科普教育活动,能够定期开展科
技志愿服务活动;
i) 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宣传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
服务信息。
7.3.2 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教育基础,能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范使用审定教材,满足实验室和
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具有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
b) 科学教育应与科普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元素融入科学教育中,使学
生能全面
c) 应注重方面走在前学的本质和价值;
d)开展,在“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中,在开展科学实践、科普活动
e)通普讲座、科技展览、科技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普及中;
科学教育基地应积极与科普基地开展合作,联合校外资源与力量,有效动员,推
育事业和科普事业的协同发展;
f) 科学类课程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应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与科普相结合的新形式,采用多样教学方
式开拓创新。
7.3.3 信息传媒类科普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把科普宣传作为本基地的重要工作内容,应设有科普创作中心,搭建科普创作研究平台,有
固定的栏目或者版面从事科普宣传,做到内容及时更新。其中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原创性
科普相关报道、宣传平均每周不少于 7 条(篇),年传播总量不低于 1 000 万人次,或报
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原创性科普相关报道、宣传平均每周不少于 5 条(篇),年传
播总量不低于 300 万人次;
b) 有持续稳定的科普工作经费,确保科普工作正常运行;
c) 有专门从事科普内容策划、制作、编辑等职能的部门,有不少于 5 名的专职人员;
d) 积极宣传、报道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
7.4 科普宣传方式
7.4.1 线下科普
线下科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 科普基地参观;
b) 发放宣传资料,包含宣传页、宣传手册等;
c) 科普宣讲、科普宣传专栏;
d) 科普宣传专用车、流动科技馆站。
7.4.2 线上科普
线上科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 传统网络媒体:如科普网站、应用程序等;
b) 新媒体传播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等;
c) 新媒体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西瓜 频、微视等。
7.5 科普宣传方式选择
7.5.1 科普应根据目标受众特点,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
7.5.2 应根据科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选择能准确传达信息的宣传方式和宣传渠道。
7.5.3 科普形式应服从市场化科普的内容,并能达到预期的科普目标。
7.5.4 科普应考虑节约原则,在满足信息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前提下,选择经济的传播方式和传播
渠道。
8 科普场地设施
8.1 基础设施
8.1.1 科普场所的
、布置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普教育服务氛围。
8.1.2 科普场所的照明 通风应良好,声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3096 的要求,且光线充足。
......
详情请查看附件内容↓↓↓↓↓↓↓